1515104 刘倚
孤独是空气,你呼吸着它而感觉到自己的存在。
看完刘同的《你的孤独,虽败犹荣》,好像什么都明白了,细想一下,便是一些零零碎碎的感同身受,五味杂陈,还没有分出明朗的色带。
其中,最大的收获便是不再将孤独仅当做敌人,更多地认为它是一个可以握手言和的战友,是一面你若哭它绝不会笑的镜子。
现在在我看来,孤独是人类自身携带的远古病毒,不要试图根除,让它潜伏就好。而这个观点的源头是很小的时候看到的一则故事:一只无忧无虑的小狐狸走出林子想与人类做朋友,但它在认识了人类、结交了人类之后却选择了离开。它说了一句令我至今都深思的话:“人类太可怕了,他们会传染孤独。”
此后我便深刻地感到人类的孤独来自骨子里、血液里,它一直存在并在我们清醒、无助的时候跳出来,他就是我们自己,是最伟大的敌人,也是最美妙的朋友。
刘墉曾说:“人啊!究其一生,不过是一场自己和自己的战争。”而我认为,人生不只有战争,也有言和。我们战斗的是自己,再准确地说,是孤独。
孤独是一个没有明确答案的名词,是多种情绪的化身,是一个必须面对的很多事。小学、初中、高中,每一次的离开总会想起一些背影,一次小小的聚餐、去KTV嗨歌、还喝点酒一起嚎啕大哭,觉得哭完了就能接受新的怀抱,却往往只是自作坚强。一个人站在山岗上,用尽全力呐喊,得到的只有回声,月光倾泻大地,却觉四周一片漆黑。觉得这世界只剩我一个人孤独,一下子不知所措。孤独似乎躲在热闹之外察言观色,寻找时间的缝隙,然后乘虚而入。
与朋友分离,中途散场是一种孤独;遇见新的朋友,你无从知晓他的过去是一种孤独;等过些岁月,赴约相见,发现物是人非又何尝不是一种孤独?
我们都是王,孤独是高贵的王冠,多一份忍耐与煎熬就多一份对孤独的认知。王冠就会更发亮,直至温暖黑夜里的孤寂。
我总在抗争,坚决不投降。
在我很小仅能朦胧地读出这个词的意思时,我的感觉便告诉我它是如此高贵,不允许被玷污,在许多人将它与寂寞傻傻分不清楚的时候,我总会勇敢地跳出来,说:“不对,不对!”而为什么呢?我自己也说不清楚。只是在后来听到汪涵说“孤独是充盈到没有人能和他说话,寂寞是空虚到任何人他都期盼和他说话”这句话时,心底埋藏了很多年的残枝败叶忽地幻化成了一个花团锦簇的春天。
那时候觉得人生的精彩便是源于与孤独的抗争,人总会耐不住孤独,便会解剖自己,找寻孤独,自己与自己对话,问人生,问宇宙。人一旦认识了孤独,便拥有了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感慨春花秋月,叹惜天地一片苍茫的干净,看雨是泪,观月是情,细数日长飞絮是时光流逝,白天念着尼采,黑夜里想起顾城……从古翻至今,得意地说:“谁不在孤独里成长,谁不在孤独里飞翔?”
司马迁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而在我看来,这又是一篇篇自我的孤独修炼手册。于是我用黑洞般孤独的眼睛寻找同类,看李白的酒作,看东坡在乌台诗案后的作品,看鲁迅的战斗檄文,看海子的诗……舔舐别人的孤独而慰藉自己。
越长大,越觉得孤单。孤独在青春叛逆期里发疯似的生长,紧握着孤独,却又向外界不断地寻求一份对孤独的理解,每天听听音乐,写写文字,冷冷地看着世故人情,觉得自己可以洞彻世俗,还自有一套入世出世说,英勇地捍卫起自己自足的精神世界,任谁也不能侵害它。
那时我可以为找一首诗的感觉在油菜地里呆三个小时,晚上爬起来去顶楼看月色忆古人情思,一大早起来进入林中只为读一篇美文,那便是我自认为高贵的孤独,它便是我的世界。现在我还能记起前年冬天里写的几句曲词:
薄雪引红尘微凉
遗落过往成觞
我独自红袖拈香
庭院寂寥
念离骚 难解这温婉模样
却留白 隐约词句三两行
飞雪飘屋檐 落笔在画堂
犹记小轩窗 泼墨卷一方
现在想起来觉得当时不过各种莫名情绪下引发的孤独感,就像刘同在书里谈到的那个郭青年,“他让我觉得他内心不过是个孩子,不想被打扰,也不需要被大人肯定。”
当时顶着棱角四处冲撞,伤害最深的人往往是最爱的人。我们以我们的理解求问世界,千寻万寻不得,回过头来,发现他们的爱便是解析。“有一种孤独是即使你做错了事,爱你的人却一直说没关系,连弥补的机会都不给你。”父母、亲人是一直陪在我们身边却最易让我们遗忘的人。我们经历孤独,而他们在承担痛苦,还一直说“没事”,像刘同在书里提及的对母亲所犯的错误,我们或多或少都有,日后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用一生的努力去弥补。
“正在经历的孤独,我们称之为迷茫;经过的那些孤独,我们称之为成长。”
小到中考、高考等的学业考试,大到好好告别,又好好开始。离开朋友、父母,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认识一个新的集体,结交新的朋友,完善自己片面的世界观。这是一场孤独的旅行,如同追梦的征程,路上少不了质疑和嘲笑,但那又怎样,哪怕遍体鳞伤,也要活得漂亮。
我仍记得高考前的孤军奋战,熬到深夜还在背英语短文,每提高几分心中便会有莫大的喜悦。那时突然不大爱说话,只想着考一个更好的大学,能遇见更好的自己。在考完后回家看到这样一段文字:每一个优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时光,那一段时光,是付出了很多努力,忍受了孤独和寂寞,不抱怨不诉苦,日后说起时,连自己都能被感动的日子。顿时泪流满面。
我与孤独抗争了十几个春秋,而当它回头望我一眼时,我所有的城墙都灰飞烟灭,一眼万里。我投降了。
我们握手言和,我头顶的王冠变成了一束温暖的光,一霎那,我看见了许多和我一样孤独的人,他们仍在黑暗中摸索,遇见了,喜极而涕。
其实孤独是一个群体,一个世界,而不是一个孤单的你在战斗。
现在的我会用微笑去面对孤独,认同他的存在,原谅他曾带给我的伤与痛,我知道那将是在黑夜里照亮我前行的灯;现在的我仍然会傻傻的在夜里思索人生,反思自己的言行,写一些别人不尽看懂的文字。因为我知道,孤独的王冠,永远不能掉。
“一个人不可能忍受绝对的孤独,但一个人绝对不能不忍受孤独。”于是,我与孤独约好,一起走接下来的每一个四季。
刘同,从出版小说,进入电视台工作,担任光线节目策划,到如今的光线影业副总裁,媒体人,青年作家,一定历经了与世界的格格不入,等待的万劫不复,正如他所说的:“从负隅抵抗,到冷静旁观,才明白成长中种种的孤独感,如今看来都是无形地忘我成长。”
如今我看这本书,总有惺惺相惜的感觉,我想我们都有在和自己的孤独握手言和吧!
所以才会有:你的孤独,虽败犹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