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团队基本情况:
带头人:王泉教授
团队成员7人:傅建安、刘中顼、薛朝晖、曾娟、何娟、陈剑、夏多多。承担的主要课程有: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儿童文学、城市文化研究、海外华文文学、外国文学、西方文论。
经过全体成员3年的共同努力,“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团队围绕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凝心聚力,协同创新,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团队队伍建设业绩
团队队伍建设是教学团队建设的重中之重,没有优秀的教师,很难形成一支强有力的教学队伍。通过3年的奋斗,在团队队伍建设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全校居于领先地位。目前已形成一支高职称、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学队伍,有教授3人,博士2人,博士生2人,硕士6人。其中,王泉在2011年入选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和校级学科带头人。
二、科研业绩
通过制度建设,对科研成绩比较突出的个人予以了比较丰厚的奖励,促进了团队成员科研水平的提高。例如,在CSSCI源刊发表一篇论文奖励300元,获得省级课题每项奖励200元,获得国家级课题每项奖励1000元。国家级课题结项为合格者奖励1000元,国家级课题结项为优秀者奖励2000元。由于措施到位,突出了重点,科研实力获得长足发展,位居全校的先进行列。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当代文坛》学术刊物等发表专业学术论文近40篇,其中CSSCI源刊9篇。出版学术著作2部:王泉的《中国当代文学的西藏书写》(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和傅建安的《20世纪都市女性形象研究》。获得省级科研项目4个:王泉的湖南省社科基金奖励项目《双语写作中的当代西藏题材小说研究(1980--2011)》,傅建安的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女性形象与都市文化》和《城市化进程与中国当代文学的精神生态研究》以及曾娟的湖南省社科联项目《新世纪中国小说的叙事伦理与伦理叙事》,项目总经费近8万元。2011年,中国现代当文学被评定为校级特色优势学科。
发表的代表性论文一览表:
署名
|
论文题目
|
刊名及刊期
|
王泉
|
《中国儿童文学的文化坐标》
|
《学术探索》2010年第3期
|
王泉
|
《新世纪中国新诗的西藏抒写》
|
《当代文坛》2011年第4期
|
王泉
|
《新世纪汉族新生代女性小说的西藏书写》
|
《扬子江评论》2011年第2期
|
王泉
|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报告文学的西藏书写》
|
《扬子江评论》2012年第5期
|
傅建安
|
《20世纪革命现代性书写与女性身体话语嬗变》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第6期
|
傅建安
|
《新世纪都市巫女形象的现代性建构》
|
《小说评论》2011年第3期
|
傅建安
|
《刘呐鸥小说与新时期都市书写》
|
《南方文坛》2010年第2期;
|
傅建安
|
《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都市巫女形象》
|
《社会科学家》2010年第6期
|
傅建安
|
《世纪之交的后现代文化现象探析》
|
《文艺争鸣》2010年第7期
|
傅建安
|
《转型与混乱:张恨水小说的都市自由女》
|
《求索》2010年第2期
|
夏多多
|
《思汤达文学创作中的道德禁锢》
|
《求索》2011年第1期
|
刘中顼
|
《论“红色文学经典”的人民性》
|
《文艺理论与批评》2011年第3期
|
|
|
|
|
从以上表格中不难看出,教授
和
博士在其中起到了带头作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王泉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当代文学的西藏书写》以优秀等级结项, 入选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编辑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选介汇编》第9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8月版),成为2013年湖南省唯一的一项入选该选集的中国语言文学类成果。《光明日报》2013年9月4日以《格桑花开高原红——国家社科基金助力西藏繁荣发展》为题予以介绍和推广,促进了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在全国学术界反响强烈,成为引领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学风建设的标志性成果。当代文学研究的著名学者、武汉大学博士生导
师樊星
教授评价为:“当代地域文化研究的重要收获”,他认为:“……好像一直还缺少一部从头梳理当代文学中西藏叙事的来龙去脉的、全面研究藏族作家与汉族作家共同打造当代西藏地域文学品牌的厚重之书。王泉的这部书成功地填补了一个空白。他不仅对那些广为人知的文学名篇作出了深入浅出的评论,而且对更多不那么有名(有时候,有名与否显然与时世或者运气有关)、但自有独特的文学价值的作品进行了‘抢救性’评点。……创新,不仅仅体现在从‘热门话题’中挖掘新的亮点,更体现在通过自己对不为人知的史料的发掘去打开新的局面的努力中。”(《文艺报》2012年10月10日)《中国当代文学的西藏书写》以时代为经,以文学体裁为纬,将60年间林林总总、数以千计的有关西藏的文学书写统括于笔端,可谓顺手拈来,如数家珍。该著作以动态审视的方式,在时代和社会的宏大背景中来呈现纵贯60年的西藏题材的文学发展轨迹。与同类文学史著作相比,《中国当代文学的西藏书写》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它将各民族作家书写西藏的各类文学作品都纳入到考察范围,促进了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纵深发展,体现出较强的学术前瞻性。同时,该书不仅可以促进西藏文学的发展与提高,而且有利于中国当代作家扩大视野,吸取国内少数民族的文学养分,增强不同民族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对于推动全球化语境中的西藏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的来看,形成了以中国当代文学的西藏书写研究、城市文学研究为代表的学科研究优势,凸显了偏重于团队建设的教学团队的特色。
三、教研教改业绩
教研教改是教学团队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实施奖励方案,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得以大大提高。对于获得的校级以上教改项目、双语课程、主编的教材、都给予了奖励。尤其注重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加大了奖励力度。对于获得省级以上教学能手的青年教师每人奖励500元,校级教学比武获奖者也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奖励。正因为措施到位,教研教改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刘中顼主编的教材《城市文化概论》由南方出版社出版。曾娟主持的《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当代文学实践教学改革研究》和薛朝晖主持的《威廉希尔员工媒介素养构建平台研究》分别获得2011年、2012年校级立项资助,夏多多主持的《主导教学视野中的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研究》获得2013年校级立项资助。曾娟获得2012年“湖南省青年教师教学能手”,刷新了威廉希尔的记录。陈剑获2010年威廉希尔青年教师教学比武二等奖。在《大学教育科学》《现代大学教育》等CSSCI源刊发表教研论文12篇。2011年,陈剑主持的外国文学课程获得威廉希尔双语课程资助。2012年,王泉被评为威廉希尔“优秀教研室主任”。
发表的教研论文一览表:
署名
|
论文题目
|
刊名及刊期
|
刘中顼
|
《公平视野中的分层次教学及其实现路径》
|
《大学教育科学》2011年第4期
|
刘中顼
|
《论公平的社会实践与教育实现的互动影响》
|
《甘肃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
刘中顼
|
《优质课程软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是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良方》
|
《现代大学教育》2012年第5期
|
刘中顼
|
《教育公平与效益兼顾方略——又论分层次人才培养》
|
《威廉希尔学报》2011年第3期
|
刘中顼
|
《论分层次人才培养与创新人才培养之关系》
|
《威廉希尔学报》2010年第2期
|
刘中顼
|
《论分层次教学对二类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
|
《中国电力教育》2010年第12期
|
刘中顼
|
《教育环境差异对教育公平实现之影响》
|
《威廉希尔学报》2012年第4期
|
王泉
|
《论儿童文学教学中情景的创设》
|
《语文学刊》2010年第3期
|
曾娟
|
《当代文学教学互动策略探析》
|
《语文学刊》2011年第3期
|
傅建安
|
《大学文学课程有效教学模式探析》
|
《文学教育》2012年第1期
|
此外,积极指导老员工开展创新性和研究型项目研究,共获得校级项目7个。即薛朝晖指导的《隆回花瑶民族艺术在新时期的传承与发展》(Cx201052,刘文主持)和《边城对比现实湘西的民生、民俗》(Cx201250,熊登旭主持),刘中顼指导的《益阳街道文化》(Cx201145,欧梅香主持),曾娟指导的《影视剧与文学原著的得与失》(Cx201148,张英主持),傅建安指导的《益阳三国旅游文化研究》(Cx201252,马辉主持)和《益阳佛教文化旅游开发研究》(CX201354,张伟主持),夏多多指导的《现代社会“坑爹现象”与90后社会价值关系研究》(CX201350,陈宇知主持)。通过对老员工的正确引导,给他们尽快获得创新性思维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通过教学团队的建设,我们的体会是:教学与科研和团队队伍建设密不可分,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当然,作为偏重科研的教学团队,应密切结合相关学科的特点,突出科研优势与特色,促进教学的跨越式发展,杜绝盲目跟风。